放苗是水产养殖中至关重要的环节,直接关系到养殖对象的前期成活率和后期生长表现。不恰当的放苗操作可能导致应激反应、疾病暴发甚至大规模死亡。以下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如何科学放苗:
一、放苗前的准备工作
- 水质调控:放苗前需提前7-10天培育水质,使水体中的浮游生物达到适宜密度。检测水体pH值、氨氮、亚硝酸盐等关键指标,确保水质符合养殖对象的要求。
- 苗种选择:选择体质健壮、规格整齐、无外伤病害的优质苗种。长途运输的苗种要检查包装完好性,注意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变化。
- 池塘准备:彻底清塘消毒,清除敌害生物。根据养殖品种调节适宜水深,通常初期水位不宜过深。
二、放苗时的操作要点
- 温度适应:将苗种运输袋漂浮在养殖水体中15-30分钟,使袋内外水温逐渐平衡,避免温差过大引起应激。
- 水质适应:缓慢向运输袋中加入养殖池水,每次加入量约为袋内水量的1/5,间隔10分钟,重复2-3次,让苗种逐渐适应新环境的水质。
- 放苗时间:选择天气稳定的清晨或傍晚进行,避免强光直射和暴雨天气。风向稳定、水体溶氧充足的时段最为适宜。
三、放苗后的管理措施
- 及时投喂:放苗后2-3小时开始投喂优质开口饵料,少量多次,促进苗种恢复体力。
- 加强巡塘:放苗后一周内要增加巡塘频次,观察苗种活动情况、摄食状态,及时发现异常。
- 疾病预防:在放苗后3-5天可使用安全、温和的消毒剂进行预防性处理,同时添加益生菌和维生素,增强苗种免疫力。
科学放苗是水产养殖成功的基础,养殖户应当重视每一个细节,根据具体养殖品种和当地环境条件灵活调整操作方案,才能为后续的养殖管理打下良好基础,最终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。